前台北市長郝龍斌曾直言,低薪是國恥,台灣薪資水準過低,已經成為近年來整體勞工的困境。以2014年為例,實質薪資約為4萬5,494元,然而1999年時,台灣實質薪資便已達到4萬6,040元,15年來,實質薪資幾乎停滯。

台灣貧富差距倍數

◎國內貧富差距大,相對剝奪感增強
近十年貧富差距惡化,向上流動的機會減少,也讓社會陷入集體焦慮。
 

平均薪資年增率

◎起薪低,加薪慢
2003年後進入職場的年輕世代,加薪慢,平均幅度僅有1%,變有錢的機會降低

高失業率:年輕人失業率是平均值3倍

◎青年失業率攀升,是平均值的3倍
80 後大學畢業進入職場時,失業率 10.95%,但現在進入職場的 90 後,失業率持續攀升至 13.25%,職場工作機會愈來愈少,求職挑戰愈來愈高。

 

為了解決薪資過低的問題,最近藍營立委推動「加薪四法」,來看看究竟是哪四法亟欲挽救低靡的薪資:

加薪四法四法

強制要求企業分紅加薪,主動介入勞動市場,「加薪四法」,引起許多社會討論,是否真能有助提升薪資水平,目前仍待觀察。

事實上,全球經濟結構快速變化,產業結構與上個世紀大相逕庭,國內的薪資停滯擺脫不了產業結構,長期仰賴代工生產,追求低成本也將導致低薪資。失業、低薪、窮忙、青貧,台灣的問題根深柢固的結構性問題,又該如何解呢?

 

思考一:如何讓台灣製造「Made in Taiwan」轉向台灣服務「Served by Taiwan」,提高附加價值?

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:
全球化之下,科技業、製造業為求生存,一定得走出台灣,往成本低的地方移動,才有競爭力。企業走了、錢也走了,只有需要人的服務業不會大量外移,有沒有可能,台灣的下一步,就是讓服務業升級,變成服務島,吸引外面的人因為仰慕台灣某一個精神、某一種文化而來消費。

服務島的最大好處就是藏富於民,一個外國人來消費,不管是巴士老闆、計程車司機、飯店、餐廳,還是小吃地攤;高檔或平價,大部分人都有機會受惠。

台灣有很好的人文風景,加上全台1萬多間特色民宿,這些都是其他地方沒有的,可以好好想想該怎麼做,如果能做起來,台灣產業轉型就有機會。

 

思考二: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反省與思考。

華陽創投董事長王韋中:
台灣的關鍵問題是一直有太強的 OEM 代工思維,Cost down 還要再 Cost down。如果不能轉成創新的Add value 價值體系,整個台灣的就業薪資結構生態很難有解。外商評估人力成本的方式常常是,做 1 塊錢的事,我付你 1.3元,多出的 0.3元是增加你對未來的期待,你如果做到,我好你也好,如果沒有做到,就炒魷魚。但是台商的模式常常不是這樣,做 1 塊錢的事,我付你 0.8 元,如果未來你做到 2,多出的1 元我再分給你,造成惡性循環。

還有一個大問題,是企業老闆的心態,商業模式中外商估成本是 1,但會增加 0.3 做為風險承擔,但是台灣企業常常要省那個 0.3,最後失敗機率反而變大。

 

思考三:教育可以如何解決就業結構問題?

諾貝爾和平獎大師尤努斯:
在新舊世界交替時,年輕人應該重新想像未來的事業,生在科技時代的這個世代,你們擁有更大的能力改變世界,與其急著找工作,不如創造一個能讓自己發揮熱情的事業,為什麼你不相信 30 年後你會創造很棒的時代?

肯夢創辦人朱平:
台灣的學校教育根本跟不上世界的改變,造成學非所用,我打算創造一個職場新學習平台,我要教年輕人學的是在職場及生活中跟得上國際腳步的知識,像 coder school with App startups、 design school with a few great design studio……。

華陽創投董事長王韋中:
台灣非常缺職場教育及終身學習教育,告訴你全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,像 3D 列印、兩岸商務怎麼做、國際商業合約怎麼談,甚至與個人相關的工作怎麼找、薪水怎麼談、預售屋怎麼買、開店怎麼開,視野不夠大,工作升級加薪也就沒機會。

 

思考四:稅制為什麼失靈?

前衛生署長楊志良:
過去台灣不富裕,但政府可以做到資源公平分配;現在台灣有錢了,為什麼反而做不到?因為過去錢與權在政府手裡而非資本家手裡,現在台灣錢與權已經靠攏,當有錢人也是有權人,改革就有了很大的阻力。
我們的政府像是壞掉的自動販賣機,讓人民覺得繳的稅有去無回,吐不出人民祈求的公平正義社會。

「低薪低就」成為年輕人就業最大的痛,「青貧、窮忙」更是時下多數受薪階級的寫照,如果你不想在這個舊世界中苦撐,也許你應該想像一下你如何創造一個新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