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嗎?在台北市要買得起一間房子,平均要15.19 年全家不吃不喝,才買得起一間房子,也就是房價所得比達到 15.19 倍。在新北市,平均也要全家不吃不喝 12.81 年的時間,才能買到一間房。

tw
台北市的房價在 2009 年到 2011 年間大漲了一倍,今年房屋均價為2083萬元,市中心的蛋黃區域,2-3 房的中古屋,也要 2000 萬元才買得到。

台北房價2083萬,成為青年之痛

薪水沒漲,但房價卻直線飆高,年輕人大嘆買不起,真的是蝸牛背著重重的殼,20 年也不得停歇。最基本的居住需求與品質皆無法被滿足,想買房買不起,怎麼辦?

 

台北市長柯文哲最近力推將捷運聯合開發案中,台北市所分得的570戶,轉做社會住宅,長期希望推動5萬戶社會住宅,以「只租不售」的方式出租給年輕人,希望讓他們安心成家、安心工作。

來看看北市政府力推的捷運聯開宅:   表未命名-1   表未命名-2        

然而此項政策,引起了正反兩極的辯論,有人說:「房價、租金會因此被拖垮、下跌」、「出入的住戶會變得複雜」;也有人說:「房租太貴,只有富青年才住得起」。社會住宅真的會拉低住屋品質嗎?

以荷蘭為例,視居住權為每位公民的基本權利,目前是許多國家發展社會住宅的借鏡。經歷一連串的失敗與修正,荷蘭社會住宅的申請資格,不只限定於傳統觀念中需救助的族群,且將社會住宅與自有住宅混合興建,混居、去標籤化,荷蘭的社會住宅,甚至加入美感設計,讓社會住宅的品質從裡到外都兼顧。
 
因此,社會住宅的住屋品質,或許應該是來自於良好的住屋管理及政府的法規制定。
 
以台北市目前推行的公營宅為例,大龍峒公營宅、萬隆聯開公營宅、行天宮聯開公營宅,甚至興建中的寶清段、青年段、興隆公營住宅等,房價皆是未跌反漲。台北市前副市長張金鶚便在個人臉書表示, 房價漲跌主要仍是要看居住品質的管理,社會住宅應不至於拖累周邊房價。        

 

台灣目前的台灣社會住宅比例偏低,民眾對於社會住宅的模式較為陌生,究竟什麼是社會住宅呢?

「社會出租住宅」(Social Rented Housing),簡而言之是指政府(直接或補助)興建或民間擁有之合於居住標準的房屋,採只租不賣模式,以低於市場租金或免費出租給較微弱勢的群體。
 
事實上,這種只租不賣的模式,在許多國家行之有年,甚至是許多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住宅政策重要的一環,其背後思考的是,解決居無定所,並且讓需要居住的人,有適合的住房選擇。我們熟知的日本 6%、韓國6.5%、香港 30%,荷蘭則有34%的社會住宅比例,台灣則僅有0.08%。

世界各國社會住宅比例

資料來源:社會住宅推動聯盟